慢性腎炎的中醫藥治療

 

慢性腎炎又稱慢性腎小球腎炎,病因尚不清楚。起病緩慢,其臨床可表現為水腫、高血壓、蛋白尿、血尿等,可表現為其中的一項或數項,有時可伴有重度高血壓。本病病情遷延,或時輕時重,常因感染誘發或加重。若未能及時有效治療,病情可逐漸發展成為慢性腎衰竭,有的甚至需要透析治療。

 
中醫古籍中沒有“慢性腎炎”之名。但根據其相應症狀的描述,本病可歸屬於中醫“水腫、尿血、虛勞、腰痛”等病範疇。歷代醫家對本病的有關論述,以水腫為主。

 

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已有本病描述,《素問•水熱穴論》提出:“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裡,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素問•湯液醪醴論》則提出了“開鬼門,潔淨府,祛瘀陳莝”,針對水腫的基本治療原則。

 

中醫以其臨床不同的特點進行辨證治療。如果以蛋白尿為主要表現,可按尿濁辨證治療;以血尿為主者,按尿血進行辨證治療;如果以水腫為主要表現,可根據水腫病進行辯證治療。由於慢性腎炎臨床表現複雜,因其臨床證型頗多,多為本虛標實。如氣陰兩虛、脾腎陽虛、脾腎氣虛、濕熱內蘊、肝腎陰虛、濕濁中阻、肺腎氣虛、水濕內聚、濕熱內蘊、濕濁中阻、水濕內聚、瘀血內阻等。臨床上慢性腎炎辨證分型繁多,當中其中尤以氣陰兩虛、脾腎陽虛、脾腎氣虛、濕熱內蘊等證最為常見。

 

中醫治療慢性腎炎,常用治法有健脾補腎法、清熱利濕法、益氣活血法等。常見的中藥方劑有六味地黃丸、八味腎氣丸、參芪地黃湯等。常用的中藥有針對慢性腎炎治療時,補氣藥,包括黃芪,白術,山藥,人參;收澀藥,包括金櫻子、芡實、山茱萸、五味子;活血袪瘀之品,包括丹參、水蛭;利水滲濕藥,茯苓、豬苓等;補陽藥,莬絲子;補陰藥、黃精、枸杞子等。由於慢性腎炎為慢性病,久病必虛,因此補益藥為主要用藥,如是黃芪、白術、山藥、人參、芡實、黃精,黃精、山茱萸,淫羊藿、莬絲子等為常用的補益藥。其他以活血袪濕並見,袪濕用茯苓、澤瀉、玉米須;活血用生地、丹參、水蛭。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黃精、芡實、金櫻子、水蛭等對消除尿蛋白有一定療效。

 
另外,慢性腎炎在治療本證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其標證情況。如慢性腎炎病程長,正虛難復,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虛則不耐邪侵,外邪侵襲;或水濕內停,濕熱鬱結。濕熱又可進一步困脾累腎,既可困阻中焦,致脾不升清而濁俱下,又可擾亂下焦,致封藏失職,精隨溲泄而成蛋白尿。而慢性腎炎蛋白尿長期運用糖皮質激素,也易導致陰虛或濕熱內生;而過於溫補或過服溫補之品,也每易生熱。因此中醫治療過程中也常常注意清化濕熱。
 
中醫認為久病必瘀。慢性腎炎經常並發血瘀證,加重病情進展,因此活血化瘀治療對於腎病治療頗受重視。
 
由於慢性腎炎是一慢性疾病,除了恰當的治療外,平時還需要良好的調理,其中包括適當休息,避免勞累也避免過逸,合理飲食,適當運動等。對於平時易感冒、咽喉炎或併發慢性鼻炎等應及時給予治療。中醫認為外邪侵襲是疾病加重或復發的常見原因,因此中醫治療慢性腎炎,十分強調防治外感。
 
中醫防治外感主要採取扶正祛邪。對於體質偏於虛弱者,可給予玉屏風散或蟲草製劑等以加強正氣,提高抵抗力;同時對於不同的併發症均要及時治療,因為其他疾病或發症也常影響慢性腎炎的治療,如常併發咽喉炎的病人也要及時處理咽喉疾病,對於慢性腎炎併發咽喉炎用藥時要特別注意不要過於苦寒也不可長期使用苦寒藥物,以免苦寒傷腎。
 
春季濕困湯水
玉米豬小肚湯
材料:甜玉米1根,黨參20克,薏米30克,紅棗15個,豬小肚500克
制法:將豬小肚洗淨切塊,用鹽、生粉拌擦,再沖洗乾淨。先放入開水鍋煮15分鐘,取出在清水中沖洗。薏米、黨參用清水沖洗後,再浸泡半小時,再與豬小肚、紅棗一起放入瓦罐內,加入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煲1個小時,少量食鹽、生薑調味。
功效:健脾祛濕消腫。適用於春季犯困,疲乏者。
注意:尿酸高者不宜。
 
蟲草花脊骨湯
材料:熟薏米30克,蟲草花15克,甜玉米1根,芡實20克,紅棗5個,枸杞15克,脊骨500克。
製作:脊骨飛水,沖洗乾淨浮沫;蟲草花、薏米、芡實、枸杞子分別清洗乾淨,甜玉米斬段,加水適量;大火煲至水開後,轉慢火煲1小時;放入玉米,再保持沸騰15分鐘,加少量鹽調味,即成。
功效:益氣補腎化濕。
應用:春節濕氣瀰漫,身體倦怠乏力,腰酸疼痛者。
注意:糖尿病患者不宜過量。
 
芡實核桃湯
用料:芡實15克,核桃肉18克,淮山30克,黨蔘20克,陳皮6克,豬展肉6兩。
製法:洗淨所有材料,放入清水適量,大火煮滾後用小火煲約1小時,加少量鹽調味即成。
功效:補腎,健脾益氣。
應用:適合於尿頻、腰痛,大便偏爛、乏力倦怠者。
注意:便秘者不宜。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